【大鼻子出任務】
出古入今!盧昉的《大鼻子》
氣味是?一種時代的回憶
新銳藝術家|盧昉
BY/Alex & Eddie
某種程度上,藝術創作反映了人生。當然也可以是一種自我認同,梳理生命的故事。
父親是駐外人員,小時候常常一兩年就跟著搬一次家,在國外長大的盧昉,常思考自己的歸屬?到底什麼是「家」?喜愛西方古典樂與繪畫,大學畢業後,盧昉遠赴西班牙求學,透過紮實的古典油畫寫實功力,出古入今,並以個人經驗和社會觀察力,體現多重文化的碰撞及對話,成就他獨特的創作脈絡及風格。
盧昉選擇藝術創作中常見的「玩轉、錯置」,穿越古今的畫筆把古典帶入當代,穿梭在不同文化交流的實驗中,像是對自己生命的探索和尋根。2010年個展「大鼻子的異想世界」,正值流行「卡漫」風,專攻繪畫、修復科的盧昉決定融合小時候塗鴉草稿和純熟的古典油畫技法,創造了一系列穿著台式白汗衫與藍白拖的「大鼻子」角色錯置於畫中。事實上,盧昉筆下跨越500年時空,轉身變成滑稽詼諧的這個自我,更像是自嘲。
違和與荒誕,突兀又看似真實,藉著畫面中的矛盾,呈現的是台灣出生、美國成長、西班牙留學經歷不同生活後,返台定居對身份和文化環境的不適應。國外長大,而且外省家庭的盧昉甚至曾經對台灣在地通俗文化感到排斥,直至後來才開始認真思考對身份的認同。
化身「大鼻子」系列創作,身份歸屬矛盾的盧昉展開一場透過創作亦或反映著「突然間懷疑且思考自己究竟屬於哪裡?」的人生旅程。當畫筆穿越時空,精確複製出古代名畫為背景,刻意將東西並列的突兀寫照呈現的時空衝突感,隱含著藝術家多年來徘徊於身份認同。盧昉說,當代藝術中「複製」和「挪用」古畫很普遍,但不僅只是舊瓶裝新酒,而在於引用經典後,呈現屬於藝術家個人、甚至所處時代的新觀點。作品「辦桌圖」為例,取材自「農民婚禮(Peasant Wedding)」,換上紅白藍帆布背景,坐在紅色塑膠椅的台式喜宴。盧昉坦言「原來在創作中,這些台味的融入,代表著心裡對家、對文化一部分的認同。」
順勢轉身成重要創作動能的另一個系列「玩轉古畫」,圍繞古今和東西方文化距離中,文藝復興時期古畫竟出現鐵皮屋、招牌、雜亂的摩托車車陣,還有一杯珍珠奶茶入畫成為異文化疏離與陌生的對比;手執台灣啤酒農民熱鬧地在台北霞海城隍廟為背景的「東西廟會大對決」,這些宗教信仰的差異衝突其實是更深層對台灣情的尋覓。笑納台灣的混亂、嘈雜到調適成一套生活美學;「尋找、認識、歸屬」。突然盧昉覺得,「這是我的土地,我屬於這裡。」這原來也是他的一部分。
盧昉一向懷舊,覺得應該活在文藝復興時代,在進行穿梭 500 年東西古今交流的藝術創作裡,談到在歐洲所學關於繪畫材料與古物修復知識,首先得要透過諸多文獻資料與實地觀察原作,了解顏料、繪畫步驟及運筆特性的古典油畫創作,甚至堅持自製畫布和以亞麻仁或薰衣草油,甚或貴森森的乳香等來調配油彩的傳統;「所以每當我走進畫室時,那股發散出來的氣味。」總令盧昉感到莫名振奮。提及味道,在歐洲遊學經歷,有時候,走進歐陸一些百年以上的地鐵站,隧道某種熟悉的、特有的歷史氣味也勾起人生中的經歷和感知,這時候嗅覺早己跳脫香不香,而成為盧昉寄情於難以言喻的一種私人情懷了。
於是,毫不意外地盧昉聞到「Contre Bombarde 32 聖母院」的香味,讓他心有戚戚焉的是那份感受到冰冷石牆、老舊木頭跟塵封已久的一種「老舊」的錯覺。這支靈感來自完美地複製了巴黎聖母院大教堂,帶著樹脂、蠟香和老木香氣;苦澀的橘皮和杜松子;麝香、辛辣的雪松木和梵尼蘭的韻味,給了盧昉一個驚喜的,輕盈卻溫暖的震懾。尤其以古老管風琴音栓作為香水瓶蓋,「曾在西班牙修古典巴洛克聲樂時,三不五時在百年教堂唱彌沙。」盧昉說,氣味像長久盤旋在腦海的樂音旋律,「舊岩石塊,老木頭和蠟燭混合成的老教堂味道。」不曾忘記的回憶紛湧而上,多麼性感地,輕輕貼近肌膚。氣味是什麼?是一種時代的懷念,對於過去淡淡的思念。
※以上圖片由受訪人提供
Contre Bombarde 32 聖母院
此香的靈感來自巴黎聖母院大教堂,是純粹木質加上焚香的氣味。如同一首由古老管風琴歌頌巴黎聖母院的旋律,帶著樹脂、蠟香和老木香氣韻味的詩歌;苦澀的橘皮、欖香脂和杜松子,完美地複製了歐洲大教堂的氛圍;麝香、辛辣的雪松木像帶有動物氣味的老木材,從教堂的木紋長椅望過去,薰香如同太妃糖的琥珀色調屢屢升起,給了我們一種令人驚喜的甜味和一種幽幽的大地氣味,輕盈卻溫暖。
香調:東方木質調
前調:欖香脂、杜松子、苦橙
中調:雪松、檀香
後調:琥珀、焦糖、梵尼蘭
【大鼻子出任務】
出古入今!盧昉的《大鼻子》
氣味是?一種時代的回憶
新銳藝術家|盧昉
BY/Alex & Eddie
某種程度上,藝術創作反映了人生。當然也可以是一種自我認同,梳理生命的故事。
父親是駐外人員,小時候常常一兩年就跟著搬一次家,在國外長大的盧昉,常思考自己的歸屬?到底什麼是「家」?喜愛西方古典樂與繪畫,大學畢業後,盧昉遠赴西班牙求學,透過紮實的古典油畫寫實功力,出古入今,並以個人經驗和社會觀察力,體現多重文化的碰撞及對話,成就他獨特的創作脈絡及風格。
盧昉選擇藝術創作中常見的「玩轉、錯置」,穿越古今的畫筆把古典帶入當代,穿梭在不同文化交流的實驗中,像是對自己生命的探索和尋根。2010年個展「大鼻子的異想世界」,正值流行「卡漫」風,專攻繪畫、修復科的盧昉決定融合小時候塗鴉草稿和純熟的古典油畫技法,創造了一系列穿著台式白汗衫與藍白拖的「大鼻子」角色錯置於畫中。事實上,盧昉筆下跨越500年時空,轉身變成滑稽詼諧的這個自我,更像是自嘲。
違和與荒誕,突兀又看似真實,藉著畫面中的矛盾,呈現的是台灣出生、美國成長、西班牙留學經歷不同生活後,返台定居對身份和文化環境的不適應。國外長大,而且外省家庭的盧昉甚至曾經對台灣在地通俗文化感到排斥,直至後來才開始認真思考對身份的認同。
化身「大鼻子」系列創作,身份歸屬矛盾的盧昉展開一場透過創作亦或反映著「突然間懷疑且思考自己究竟屬於哪裡?」的人生旅程。當畫筆穿越時空,精確複製出古代名畫為背景,刻意將東西並列的突兀寫照呈現的時空衝突感,隱含著藝術家多年來徘徊於身份認同。盧昉說,當代藝術中「複製」和「挪用」古畫很普遍,但不僅只是舊瓶裝新酒,而在於引用經典後,呈現屬於藝術家個人、甚至所處時代的新觀點。作品「辦桌圖」為例,取材自「農民婚禮(Peasant Wedding)」,換上紅白藍帆布背景,坐在紅色塑膠椅的台式喜宴。盧昉坦言「原來在創作中,這些台味的融入,代表著心裡對家、對文化一部分的認同。」
順勢轉身成重要創作動能的另一個系列「玩轉古畫」,圍繞古今和東西方文化距離中,文藝復興時期古畫竟出現鐵皮屋、招牌、雜亂的摩托車車陣,還有一杯珍珠奶茶入畫成為異文化疏離與陌生的對比;手執台灣啤酒農民熱鬧地在台北霞海城隍廟為背景的「東西廟會大對決」,這些宗教信仰的差異衝突其實是更深層對台灣情的尋覓。笑納台灣的混亂、嘈雜到調適成一套生活美學;「尋找、認識、歸屬」。突然盧昉覺得,「這是我的土地,我屬於這裡。」這原來也是他的一部分。
盧昉一向懷舊,覺得應該活在文藝復興時代,在進行穿梭 500 年東西古今交流的藝術創作裡,談到在歐洲所學關於繪畫材料與古物修復知識,首先得要透過諸多文獻資料與實地觀察原作,了解顏料、繪畫步驟及運筆特性的古典油畫創作,甚至堅持自製畫布和以亞麻仁或薰衣草油,甚或貴森森的乳香等來調配油彩的傳統;「所以每當我走進畫室時,那股發散出來的氣味。」總令盧昉感到莫名振奮。提及味道,在歐洲遊學經歷,有時候,走進歐陸一些百年以上的地鐵站,隧道某種熟悉的、特有的歷史氣味也勾起人生中的經歷和感知,這時候嗅覺早己跳脫香不香,而成為盧昉寄情於難以言喻的一種私人情懷了。
於是,毫不意外地盧昉聞到「Contre Bombarde 32 聖母院」的香味,讓他心有戚戚焉的是那份感受到冰冷石牆、老舊木頭跟塵封已久的一種「老舊」的錯覺。這支靈感來自完美地複製了巴黎聖母院大教堂,帶著樹脂、蠟香和老木香氣;苦澀的橘皮和杜松子;麝香、辛辣的雪松木和梵尼蘭的韻味,給了盧昉一個驚喜的,輕盈卻溫暖的震懾。尤其以古老管風琴音栓作為香水瓶蓋,「曾在西班牙修古典巴洛克聲樂時,三不五時在百年教堂唱彌沙。」盧昉說,氣味像長久盤旋在腦海的樂音旋律,「舊岩石塊,老木頭和蠟燭混合成的老教堂味道。」不曾忘記的回憶紛湧而上,多麼性感地,輕輕貼近肌膚。氣味是什麼?是一種時代的懷念,對於過去淡淡的思念。
※以上圖片由受訪人提供
Contre Bombarde 32 聖母院
此香的靈感來自巴黎聖母院大教堂,是純粹木質加上焚香的氣味。如同一首由古老管風琴歌頌巴黎聖母院的旋律,帶著樹脂、蠟香和老木香氣韻味的詩歌;苦澀的橘皮、欖香脂和杜松子,完美地複製了歐洲大教堂的氛圍;麝香、辛辣的雪松木像帶有動物氣味的老木材,從教堂的木紋長椅望過去,薰香如同太妃糖的琥珀色調屢屢升起,給了我們一種令人驚喜的甜味和一種幽幽的大地氣味,輕盈卻溫暖。
香調:東方木質調
前調:欖香脂、杜松子、苦橙
中調:雪松、檀香
後調:琥珀、焦糖、梵尼蘭